仿古小青瓦(模拟传统黏土小青瓦工艺,胎体多为黏土烧制,质地较脆、吸水性强,兼具实用性与仿古风貌)存储时需围绕“防破碎、防受潮酥化、防磨损、防风貌破坏”四大核心目标,结合存储环境(室内/室外)、存储时长(短期/长期)制定全流程防护措施,覆盖“存储环境管控、码放防护、日常维护”三大维度,具体如下:
一、存储环境管控:从源头隔绝损伤诱因
仿古小青瓦的胎体(黏土材质)吸水性强、抗冻性较弱,潮湿、低温、粉尘环境易导致其酥化、开裂,需重点控制“温湿度、清洁度、平整度”,为瓦件创造稳定存储条件:
1.基础环境要求:干燥、通风、避光
温湿度控制:优先选择室内干燥仓库(温度15-25℃,相对湿度40%-60%),避免潮湿环境(湿度>70%会导致瓦件胎体吸潮,强度下降30%以上,易破碎;长期吸潮还会引发胎体酥化,表面出现白色盐霜);若为室外临时存储(如工地现场),需搭建“防雨防晒棚”(棚顶用彩钢瓦+防水油布,四周用围挡遮挡风雨),棚内地面铺设“水泥硬化地面+防潮膜(厚度≥0.1mm)”,防止地面潮气向上渗透。
清洁与平整:仓库/棚内地面需清理干净,无尖锐石子、金属碎屑(避免瓦件码放时被硌伤,胎体受力点易开裂);地面需平整(平整度偏差≤5mm/2m),若有凹陷,需用水泥砂浆找平或铺设木质垫板(厚度≥2cm),防止瓦件堆倾斜倒塌。
避光防尘:仿古小青瓦表面多保留“自然黏土肌理”,长期阳光直射会导致胎体水分快速流失,出现干缩裂纹;粉尘堆积会堵塞胎体微孔,影响后续铺设时的灰浆黏结。室内存储需远离窗户(避免强光直射),室外存储需在棚顶加装遮阳网(遮阳率≥80%),同时定期用干燥压缩空气(压力≤0.2MPa)吹扫瓦件表面粉尘。
2.特殊环境防护:应对极端条件
雨季防潮:雨季需加强仓库/棚内湿度监测(每日用湿度计检测2次),湿度超60%时启动工业除湿机,或在瓦件堆周围放置生石灰除湿袋(每10㎡放置1-2袋,每周更换1次);室外棚内需在瓦件堆顶部覆盖“双层防水油布”(油布接缝处用防水胶带密封),油布边缘下垂至地面,防止雨水渗入;同时开挖排水沟(坡度≥3%),避免棚内积水。
冬季防冻:气温低于0℃时,禁止瓦件胎体受潮(受潮后结冰膨胀会导致胎体开裂,冻融循环5次以上,瓦件强度会下降50%)。室内存储需保持温度≥5℃(可加装暖气或电热扇,避免局部过热);室外存储需在瓦件堆外层包裹“保温棉(厚度≥5mm)”,同时在包装内放置氯化钙干燥剂,吸收潮气,防止结冰。
二、码放防护:科学堆叠,避免挤压与碰撞
仿古小青瓦胎体脆、边缘薄,码放时需控制“堆叠高度、受力均匀性、缓冲隔离”,防止瓦件因挤压、摩擦导致破碎,同时保护其仿古肌理:
1.基础码放准备:分类筛选+缓冲铺垫
分类筛选:存储前逐一检查瓦件,剔除已存在裂纹(长度>3cm)、缺角(缺失面积>1cm²)、胎体酥化(触摸掉粉)的残次瓦件(残次品受力后易断裂,还可能划伤完好瓦件);按“规格(瓦长、弧度)、用途(底瓦/盖瓦)”分类堆放,避免不同规格瓦件混装(如小瓦嵌入大瓦间隙,运输或存储振动时挤压破损)。
地面铺垫:瓦件堆需放置在“木质托盘(尺寸1.2m×0.8m,承重≥500kg)”或“水泥垫块(间距1m,高度≥10cm)”上,使瓦件离地,避免地面潮气直接接触;托盘/垫块上铺设“软质缓冲层”——优先选用干燥稻草帘(含水率≤15%,需提前晾晒,防止霉变污染瓦面)或气泡膜(厚度≥5mm),缓冲层需覆盖整个托盘表面,减少瓦件与硬质基底的摩擦。
2.分层码放规范:控制高度+隔离缓冲
分层堆叠:按“同一规格、同一方向”码放(瓦件弧形朝上,避免倒扣导致边缘受压),每层瓦件间铺设“缓冲材料”——干燥稻草帘(厚度≥3cm,需铺平,无褶皱)或无胶气泡膜,确保瓦件间无直接接触(避免摩擦损伤仿古肌理);每层码放数量控制在25-30片(视瓦件尺寸调整,单片重量约2-3kg,每层重量≤80kg),堆叠高度不超过1.5m(约8-10层,底层瓦件承受压力≤800kg,避免胎体受压破碎)。
固定防护:码放完成后,用“宽幅打包带(宽度≥5cm,避免过窄勒伤瓦件)”沿瓦堆侧面横向捆扎2-3道(松紧度以瓦堆不晃动为宜,禁止过紧挤压瓦件边缘),捆扎处垫棉布,防止打包带直接接触瓦面造成划痕;瓦堆两侧可加装木质挡板(高度与瓦堆一致,厚度≥2cm),防止瓦堆倾倒或侧面碰撞(如人员走动时不慎触碰)。
3.特殊瓦件码放:异形瓦件单独防护
仿古小青瓦中的脊瓦、檐角瓦等异形瓦件(造型复杂、边缘尖锐),需“单件独立包装”——先用软棉布(无绒毛,避免勾挂瓦面肌理)包裹瓦件全身,重点保护尖锐边角,再用珍珠棉(厚度≥8mm)分层包裹,最后装入瓦楞纸箱(厚度≥5层,内部用泡沫颗粒填满空隙,防止瓦件在箱内晃动);包装后的异形瓦件需“直立放置”在专用货架(层板铺软布)上,禁止堆叠(避免上层重量挤压下层瓦件,导致边角破碎)。
三、日常维护:定期检查,及时处理隐患
仿古小青瓦存储期间需通过“定期巡检、环境调整、损伤处理”,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,避免小隐患演变为大损伤:
1.定期巡检:频次与重点
巡检频次:室内存储每2周1次,室外临时存储每周1次(雨季、冬季可增加至每3天1次),重点检查以下内容:
瓦件状态:查看瓦堆是否倾斜(倾斜角度>5°需立即调整)、缓冲材料是否潮湿/破损、瓦面是否有新裂纹/缺角(轻敲瓦件,声音清脆为完好,声音沉闷为内部开裂)、胎体是否有酥化迹象(表面是否出现白色盐霜)。
环境状态:检测仓库/棚内温湿度(记录数据,超范围时及时调整),查看地面是否积水、防水油布/防尘布是否破损、排水沟是否堵塞。
记录档案:建立“仿古小青瓦存储档案”,记录存储时间、瓦件规格/数量、巡检结果、环境数据,若发现问题,需标记位置、描述损伤程度,便于后续追溯与处理。
2.环境调整:动态优化
湿度超标处理:若仓库湿度超60%,立即增加除湿机数量或更换生石灰除湿袋,同时打开仓库通风口(避开雨天),加速空气流通;若瓦件缓冲材料受潮,需及时更换干燥材料,受潮瓦件需拆开包装通风晾干(禁止暴晒,避免胎体干缩裂纹)。
瓦堆倾斜处理:发现瓦堆轻微倾斜(倾斜角度<5°),需先移除顶部2-3层瓦件,调整底层缓冲材料,再重新码放并加固捆扎;若倾斜严重(角度>10°),需完全拆除瓦堆,检查地面平整度,修复后重新码放,禁止直接推正瓦堆(易导致瓦件坍塌破碎)。
3.损伤处理:分类应对
轻微损伤:瓦件边缘小缺角(缺失面积<1cm²)、表面细微裂纹(长度<2cm),不影响防水与整体风貌,可标记后单独存放,后续用于非关键部位(如屋顶边缘、隐蔽处)。
中度损伤:瓦件出现裂纹(长度3-5cm)、胎体局部酥化(触摸掉粉面积<5cm²),需评估是否影响使用,若用于普通仿古建筑,可切割后使用(如截短脊瓦);若为重点项目用瓦,需单独存放,禁止使用,避免影响建筑结构安全。
重度损伤:瓦件断裂、胎体大面积酥化(掉粉面积>10cm²),需集中分类存放(禁止混入完好瓦件),根据情况判断是否可回收利用(如破碎瓦件可用于填充屋顶缝隙)或报废处理,避免因误用导致漏水或结构隐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