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青瓦(传统弧形陶土瓦,多用于古建筑、中式园林屋面)质地较脆、吸水性强,存储时需重点关注防潮、防碰、防变形,避免因环境或操作不当导致损坏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存储环境:严控温湿度,远离污染源
温湿度控制
湿度:小青瓦坯体(无釉面,陶土材质)吸水性强,需存储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,相对湿度控制在40%~60%,严禁露天堆放或靠近水源(如下雨天漏雨的仓库、地下室)。
高湿度会导致坯体吸水膨胀,若后续环境干燥,易因干湿循环产生裂纹;冬季低温时,吸水后的坯体可能因冻融作用(水分结冰膨胀)直接崩裂。
温度:避免长期暴露在极端高温(如阳光直射导致局部过热)或骤冷骤热环境中,温度剧烈变化会加剧坯体内部应力,尤其边缘薄脆部位易开裂。
防污染与腐蚀
远离油烟、粉尘、酸碱物质(如化肥、水泥、清洁剂),防止坯体表面附着污渍(难以清理)或被化学腐蚀(如酸雨、酸性气体导致坯体风化、强度下降)。
存储区域需定期清扫,避免灰尘、沙粒堆积(颗粒摩擦会磨损瓦面,或遇潮后形成硬结污渍)。
二、堆叠方式:规范摆放,避免机械损伤
小青瓦为弧形薄片结构,脆性高、易断裂,堆叠时需严格遵循以下规范:
基础支撑
放置在平整、坚硬的地面(如水泥地、木质托盘),底层用木方或砖块垫高10~15cm(隔潮、通风),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导致底部受潮或磨损。
托盘或支架需稳固,承重均匀,防止倾斜导致整堆坍塌。
分层隔离与高度控制
侧立堆叠:小青瓦需侧立(弧形朝外)放置,每层之间垫软质缓冲材料(如稻草帘、厚纸板、无纺布),避免瓦片之间直接摩擦(尤其边缘部位),防止崩边、断裂。
控制高度:单堆高度不超过1.2米(约50~80片,视尺寸而定),大型小青瓦(长度>30cm)需降低高度至0.8米以内,避免底层瓦片受压变形或断裂。
分类堆放:按尺寸(如瓦长、弧度)分开存放,避免不同规格的瓦混堆导致受力不均(如小瓦被大瓦挤压)。
禁止不当操作
搬运时轻拿轻放,禁止拖拽、抛掷或单手拎提(避免边角受力崩裂),多人协作时保持瓦片水平,防止弯曲产生隐裂。
堆叠后禁止在上方放置重物或倚靠其他物体(如脚手架、工具),防止瓦片受压变形。
三、坯体保护:防止风化与霉变
防潮与通风
若存储时间超过3个月,需定期检查底层瓦片背面(与托盘接触部位)是否受潮(如发暗、长青苔),发现受潮需立即转移至干燥区域,并用干布擦拭坯体表面。
潮湿季节(如梅雨季)可在仓库放置硅胶干燥剂,同时保持通风,避免闷湿环境导致坯体霉变(表面出现黑色霉斑,加速风化)。
避免过度干燥
北方干燥地区或冬季暖气环境中,需避免坯体过度失水收缩,可定期用喷雾器向空气中轻喷水雾(保持环境湿度,不直接喷洒瓦面),防止坯体因干裂出现细缝。
四、长期存储的维护与检查
定期巡检:每1~2个月检查一次,重点关注:
瓦片边缘是否有崩裂、缺口;
坯体表面是否有裂纹(尤其弧度较大的部位);
堆叠是否松动,缓冲材料是否移位、受潮。
翻身保养:存放超过6个月的小青瓦,可每3个月整体翻身一次,避免长期单侧受力导致变形(尤其弧形部位)。
记录与周转:建立库存台账,记录存放时间、规格,优先使用存放时间较长的瓦片,避免长期积压导致坯体老化(强度下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