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派古建瓦(以青瓦、蝴蝶瓦、筒瓦、滴水瓦等为代表,多用于马头墙、天井、屋脊等标志性结构,材质多为陶土烧制,表面无釉或施薄釉)的保养需兼顾其功能性(防水、承重)和装饰性(黛瓦白墙的美学效果),同时适应徽派建筑多雨水、潮湿的江南气候特点,具体注意事项如下:
一、日常清洁与杂物清理
定期清扫瓦面
每季度清扫瓦面落叶、枯枝、灰尘等杂物,避免堆积后堵塞瓦缝、天沟,导致雨水滞留(长期积水会加速瓦体吸水、风化)。
清理时使用软毛刷或竹扫帚(禁止用硬毛刷、铁铲),避免划伤瓦面或撬动瓦件;檐口、瓦当等易积灰处需重点清理,防止污渍渗透影响外观。
清除苔藓与杂草
徽派建筑多处于潮湿环境,瓦面易滋生苔藓、杂草(尤其天井、背阴处),其根系会深入瓦缝,导致瓦件松动、釉面(若有)剥落。
轻度苔藓可用硬毛刷干刷清除;较厚的苔藓或杂草,先用工具拔除根部,再用稀释的环保除苔剂(如白醋溶液)喷洒(避免使用强酸强碱,防止腐蚀瓦体),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。
二、防水与排水系统维护
检查瓦体密封性
雨后检查瓦面是否漏水(室内对应位置有无水渍),重点排查:
瓦件搭接处:徽派瓦多为“一仰一合”的蝴蝶瓦,需确保仰瓦(凹面)与合瓦(凸面)咬合紧密,缝隙≤2mm,松动处需重新归位、垫实。
屋脊与马头墙节点:脊瓦、封檐瓦是否松动,密封砂浆是否开裂(开裂处需用同色青灰砂浆修补,避免雨水渗入墙体)。
保障排水通畅
每月检查天沟、落水口(如天井四周的排水槽),清理淤泥、杂物,确保雨水沿瓦面→天沟→落水管顺流排出,避免倒灌至瓦下基层(木望板、防水层)。
马头墙顶部的“阶沿瓦”需保持向外倾斜(坡度≥5°),防止雨水沿墙面流淌侵蚀墙体,导致“白墙”返潮、发霉。
三、瓦体结构与固定维护
防止瓦件松动与脱落
每半年检查瓦件是否移位、翘曲(尤其经历台风、暴雨后),对松动的瓦件用竹钉(传统工艺)或不锈钢钉(防锈)重新固定,固定点需选在瓦体厚实处(避免钉穿导致破损)。
徽派建筑的“瓦当”“滴水”等装饰瓦件,需检查是否牢固,掉落或破损时及时更换(尽量选用同规格、同色泽的仿古瓦,保持风格统一)。
修复破损与风化瓦体
发现瓦件缺角、裂纹(未贯穿)时,用青灰砂浆(石灰+桐油+麻丝按传统配比调制)填补修复,表面抹平后阴干(避免暴晒导致砂浆开裂)。
对胎体风化(表面粉化、掉渣)的瓦件,若面积较小,可涂刷渗透型防水保护剂(无色透明,不影响外观);大面积风化或贯穿性裂纹的瓦件,需整体更换,避免雨水从破损处渗入基层。
四、环境与特殊保护
避免人为损伤
禁止在瓦面行走(徽派瓦体较薄,承重能力弱),检修时需铺设木板(宽≥30cm)分散压力,木板下垫软布避免划伤瓦面。
靠近瓦面的树木需定期修剪枝条,防止大风天气树枝撞击瓦体,或树叶过多飘落堵塞排水。
应对极端气候
梅雨季节:加强通风,降低室内湿度,避免瓦下基层(木构件)受潮发霉,间接保护瓦体稳定性。
冬季(尤其偶有降雪的地区):及时清除瓦面积雪(用软扫帚轻扫),避免积雪融化后结冰,冻融循环导致瓦体开裂。
五、传统工艺与美学维护
徽派瓦与“白墙”“马头墙”构成统一美学体系,修复时尽量采用传统材料(如青灰砂浆、桐油)和工艺,避免使用现代水泥(颜色、质感差异大)破坏风格。
定期检查瓦面色泽,若因长期暴晒、污染导致局部变色,可在清洁后用少量桐油轻擦(仅适用于无釉陶瓦),恢复温润质感(避免过量导致色泽不均)。